台灣以種稻為生的農民,每年平均可耕作 1~2 期,每期約為 3~4 個月,第 1 期稻作約落在2~6 月,2 期則為 7~11 月(南部種植提早北部一個月)。因氣候因素,2 期產量普遍較第1期減產 20~50% (1)。慣行種植至少需耕作 8.2 公頃,每月收入才有機會達法定最低工資26,400 (2)(NT/月)(數據參考(3))。
栽培曆介紹 (4)
台灣水稻品種多樣,常見品種有 : 台稉 2、8、9、14、16 號;桃園 3 號;台農 71、77、84 號;台中 192 號;台南 11 號;高雄 139、145 號;花蓮 22 號;台東 33 號......等,近年以台南 11 號為大宗,因產量高、好照顧、環境適應性佳等優點,占總種植面積 6 成以上。

逐鹿米(高雄 139 號)在種植工作上,捨棄化肥、除草劑、殺蟲劑及殺菌等藥劑使用,採用有機肥、人工除草及添加益生菌等資材友善種植。雖法規規範只要農藥殘留低於容許量,即可流通於市面上,但低容許量表示食物中仍存在低濃度劑量;近年「腦腸軸gut-brain axis」的臨床相關研究指出,食用含有農藥的食物可能會影響腸道菌相 (5-6),而腸道菌的好壞深深影響到身體健康。
腸道菌的影響除過去熟知的消化道、過敏及感染等癥狀,甚至跟疲勞、壓力、沮喪、記憶等精神層面有關聯 (7)。逐鹿米的友善耕作透過生物多樣性,與各類共生與非共生的微生物菌一起成長,在健康的土壤上培育長大,避免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及腸道菌的潛在影響。逐鹿米不只好吃,更可以吃的健康。
友善種植(泛有機農法)與慣行種植相比平均產量約會減少 20~30% (8),慣行農法透過高養分的化肥催出產量,利用除草劑減少雜草與作物競爭養分,殺蟲、殺菌劑則減少病害發生,確保產量相對可控而穩定收入。因自產自銷不易建立,所以主要由公糧或糧商收購。事實上,以 111 年第 1 期公糧稻穀收購公告為例,每公頃(約 24 個標準籃球場大小)最高收購 6200 公斤乾穀(約為 4340~4960 公斤白米),收購價格可分為計畫、輔導、餘糧等不同級距 (9)。
友善種植因產量下降,導致收入下降以致虧損,因此繳交公糧不符合經濟效益,即便農友想轉型友善種植,也會因為經濟因素打退堂鼓。據我們的經驗,友善種植的成本會高於文獻數據,如 : 肥料用量每公頃約使用 4000 公斤,每包費用約為 250~350 元(20公斤),肥料總成本會高出數據 2~3 倍。
友善種植生產成本高,種植不易管控,農民需冒較大風險種植;因產量較少繳交公糧不符合經濟效益,必須透過自產自銷才有機會打平成本甚至有合理收入。因此,我們希望藉由益生良食這個平台與農友深度合作,確保農友有良好的收入,且消費者可以直接取得優質產品,我們則善盡把關責任,在良好的互動下讓循環生生不息。
3. 黃炳文等. (2018). 有機稻作生產成本與收益之研究.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, 66(1), 11-2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