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海水白蝦養殖案例
良好的蝦種源,搭配專業的管理手法,佐以輔助資材加分,成就優質成果

介 : 餐桌上常見的南美白對蝦 (Litopenaeus vannamei) (俗稱 : 白蝦),相信大家都有食用、品嚐過的經驗。常規情況下,平均要收成一斤 30 尾 (每尾 20g) 的規格約需 120 天的養殖週期,經驗上為簡化計算以每日增重 (Average daily gain, ADG )  0.15g 作為參考基準。

影響養殖週期長短的因素很多,例如 :

1.品系 (種) 因素 : 不同廠牌育種的蝦苗都有其優點,如 : 高抗病性、主打成長快......等。即便放養優良的蝦苗,仍須透過完善管理模式,儘可能降低不可控風險博得好成績。

2.管理因素 : 養殖人的例行管理工作繁多,如 : 投餵量、水質及育成管理。

  • 投餵量的增減可根據蝦重、攝食情況調整用量,投量不足可能影響整體育成效率;水質震盪時攝食率較差,須彈性調整投餵量,避免殘餘餌料積累過多敗壞水質。

  • 根據光週期的影響,不同時段消化酵素分泌濃度亦有所不同,採行少量多餐模式有助於提高吸收效率,亦可減少殘料累積。

以下簡略分享本次案例的育成經驗供參考 : 

≈257
放養密度 (pcs/m2)

2
放養面積 (厘)
> 85
推估育成率 (%)
2100
總收成量 (斤)

8-8.4
酸鹼值
pH (1~14)
5.5-8.5
溶氧
DO (ppm)
0.325
平均日增重
ADG (g/Day)

≈1
飼料轉換率
FCR (g Feed/g)

養殖池邊通常都會有備有各式料傘,透過拉料傘的動作進行隨機抽樣,根據料傘內蝦子的數量可以推估放養存活率,而體型外觀是否一致無大小隻差異可以評估批次蝦苗品質,及整體飼育管理是否需要彈性調整,亦可透過定時定量投餵餌料觀察攝食情況。

養殖過程透過科學化的管理紀錄,有助於掌握整體育成情況,即時判斷養殖策略 (註 : 圖片上的方格每一格是 1 X 1 cm)。樣品犧牲後透過顯微鏡觀察消化系統、及透過生物技術分析環境中是否存在較多潛在致病微生物,皆有助於控管養殖風險。

3.資材因素 : 養殖過程中使用的資材與輔助產品,在養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任務。

  • 其中人工飼料品質尤為重要,大小粒徑需配合不同時期口器大小調整,飼料中的蛋白質原料來源、魚粉的品質皆對養殖生物至關重要。

  • 養殖上常見的益生菌產品可概分為扮料用、環境用兩大類 :

    • 扮料用 : 指的是使用酵母菌、乳酸菌等常見的食用微生物,或其營養代謝物混拌在飼料中藉此增加飼料利用率。

    • 環境用 : 人工養殖環境不比野外環境有較好的緩衝與自淨能力。排泄廢棄物、水中殘料皆會使有機質、含氮廢棄物累積導致水質惡化。因此,透過額外添加益生菌加速水質自淨過程降低飼養風險。若採用大量換水的模式下,亦可搭配小水庫 (養水用) 淨化水質,循環再利用既可環保節能,亦可對水源的進、出做管控。



4.環境因素 :

  • 微觀來看養殖工程設計影響飼養過程中的危機應變彈性,例 : 地膜池、水泥池相較於土池有較好的水質控制能力。

  • 巨觀而言近年極端氣候的影響,強降雨後大晴天容易導致水質狀態劇烈震盪,如 : 溶氧、鹽度、酸鹼值,以及水中生物相的改變。

    • 隨著初一、十五月相引力改變,會促進蝦子大量脫殼 (詳見下圖),正常情況下脫殼有助於蝦子快速長大。不過其同類殘食的特性,在此脫殼虛弱時間亦可能導致數量減產。

    • 外在環境改變產生的刺激,也會導致大量脫殼現象的發生。因此,連續大雨加上月相改變等多重因素下,若無良好的管理與輔助資材/方法,往往必須承擔較高的損失風險。



透過文字一點點的紀錄,我們希望傳達養殖人的辛勞,將專業的訊息以普羅大眾能理解的方式有效傳遞,期許這得來不易的食物,大家能善待與愛惜,若有需要我們協助與改進之處,也歡迎各界專家前輩來信斧正指導,謝謝。

分享這個帖子
呷好米支持友善耕作
每一口米都得來不易